多伦多诞生首位华人市长

(《多伦多新闻网》记者章伟2023年6月26日报道)今天晚上,邹至蕙(Olivia Chow)以269,214张票,37.17%的得票率成为1998年1月1日6个市合并以来,多伦多历史上的第一位华人、少数族裔和女性市长。

资料图片

 

在今年的102位市长候选人中,约8位华人华裔(Chan, Roland、Chow, Olivia、Gao, Feng、Gong, Xiao Hua、He, Heather、Tang, Weizhen、Wei, Yuanqian、Yan, Nathalie Xian Yi)参选。

 

注:本统计票数略低于最终统计票数

据维基百科介绍:邹至蕙(Olivia Chow,1957年3月24日—),加拿大华人政治人物,多伦多市长,曾于2006年至2014年间出任加拿大国会下议院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议员,在此之前则从1991年至2005年间任多伦多市(及其前身大多伦多市)市议员长达14年。2014年,她为了竞逐多伦多市长而辞去国会议员席位,于同年10月举行的市长选举中屈居第三。她是联邦新民主党党员,其夫婿为该党已故党魁杰克·林顿。

邹至蕙生于香港,父亲在教育署任公务员,母亲则为教师 。她13岁时联同家人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初期居于该市的兼并区,其后则迁至同市圣占士城一座多层公寓 。她父母抵加后未能寻找理想职业,父亲只能为中餐馆送餐和驾驶的士,母亲则在市中心一间酒店的洗衣房工作 。。

邹至蕙高中毕业后曾到多伦多大学进修哲学和宗教,又在安大略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并于贵湖大学艺术系毕业。她从政前曾在多伦多的活贤社区中心(Wood Green Community Services)工作,协助华裔新移民和越南难民融入新环境,又于1981年至1984年间担任新民主党士巴丹拿选区国会议员邓协(Dan Heap)的助理。在邓协的支持下,她于1985年参与多伦多公校教育局选举,并当选学务委员,首度出任公职。

她于1991年转战大多伦多市议会选举,当选大多市市中心选区议员,成为大多市首位亚裔女性市议员。她于1997年市选中再度当选该区市议员,顺利过渡至1998年大多六市合并后首届多伦多市议会,再于2000年和2003年的市选顺利连任。她曾连续七年被《Now杂志》的读者选为多伦多最佳市议员,也曾是唯一一位骑单车上班的市议员。

她出任市议员期间主要关注无家可归人士的生活状况、公共交通以及其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又反对扩建多伦多市中心机场。她并曾在赖士民担任市长期间出任市议会预算委员会成员。

邹至蕙于1997年联邦大选首度代表加拿大新民主党争夺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的国会下议院议席,但以1,802票之差败于争取连任的自由党候选人余欣龙。两人于2004年联邦大选中再度交锋,邹至蕙今次以805票落败。

邹至蕙于2005年辞去多伦多市议员职位,并于2006年联邦大选中与余欣龙在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第三度交锋,最终以3,681票压倒余欣龙顺利当选成为该区国会议员,并与丈夫林顿成为加拿大国会有史以来第二对夫妻档。

2007年,邹至蕙于国会提出私人草案,要求日本就二战时逼使20万名妇女充当慰安妇的行为道歉;法案于同年11月在国会获一致通过。她其后于2008年联邦大选中成功连任。

2011年联邦大选中,邹至蕙再度连任,所得票数较屈居第二的自由党候选人袁丽思(Christine Innes)多二万余票。新民主党亦在该届大选中取得佳绩,首度成为官方反对党;作为党魁林顿妻子的邹至蕙亦成为首位担任国会下议院议员的官方反对党党魁配偶。然而,林顿在大选三个月后便因癌病去世;邹至蕙在治丧期间表现坚强,备受外界推崇。外界关注作为新民主党高调人物之一的邹至蕙会否参选党魁填补亡夫的遗缺;她在同年9月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访问时表明无意竞逐党魁,并会在党魁选举中保持中立,不表态支持任何一名候选人。

2012年5月,邹至蕙获《加拿大移民》杂志选为加拿大25名杰出移民之一。

罗柏特·福特于2010年当选多伦多市长后卷入多项争议,而2012-13年数项民意调查皆显示在来届多伦多市长选举中,邹至蕙是最有可能击败福特的人选,惹来外界揣测她是否有意参选市长。2014年3月12日,她辞去国会议员席位,并于翌日在抵加后所居住的社区圣占士城正式宣布参选多伦多市长。她的主要政纲为改善市内公共交通、儿童福利和就业机会,竞选承诺包括加密巴士班次、扩充6-11岁儿童的课后活动、以及要求从市政府投得大型基建项目的承建商雇用一定数目的24岁以下多伦多市民,以改善年轻人的就业情况。

邹至蕙在竞选初期仍然在多个民调中领先对手,到了2014年7月却开始被庄德利反超前,到8月更开始落后于福特。福特于9月因病退选,由其兄长道格·福特替代出战,但无助邹至蕙的选情。在2014年10月27日举行的市长选举中,邹至蕙以23.1%的得票率败于庄德利(得票40.3%)和道格·福特(得票33.7%)屈居第三,无缘出任多伦多市长。

邹至蕙从2015年3月1日起获怀雅逊大学任命为该校文学院的客座教授,为期三年。她于同年7月28日宣布从该校休假并竞逐同年联邦大选的新民主党候选人提名,代表该党在新成立的士巴丹拿-约克堡选区参选国会下议院议员。她赢取提名后于大选与自由党候选人魏德方对垒,最终落败。

2023年4月17日,邹至蕙宣布参选2023年多伦多市长补选。在宣布竞选后,邹至蕙获得了包括黄慧文,Gil Penalosa, Progress Toronto, The Steelworkers Toronto Area Council (STAC)等左翼政治人物、社会组织、以及工会的背书。 在接受本地媒体CityNews采访时,邹至蕙提出将“微幅增加地产税,但是她拒绝公布计划增加的具体数字。邹至蕙表示,因为她不确定省级和联邦政府能够给予多伦多的资金数量,也不确定通货膨胀会带给市政财政的压力。在增加地产税之外,邹至蕙提出将出台新的房产空置税。

在政治纲领方面,邹至蕙反对安大略省省长福特所提出的“强市长系统”(Strong Mayor System),亦反对省政府搬迁安大略省科学馆的计划。邹至蕙还提出,将利用市府控制用地,假设25000个控制租金的住房单位。

在住房方面,邹至蕙承诺将空置税从2%提高到3%,并且对价值超过300万加元的住房额外征收豪宅税。加强对租客的保护,阻止租客被房东轻易驱逐。邹至蕙还将要求省府出台切实的房租控制政策,但这一提议遭到《环球邮报》评论专栏作者Marcus Gee的批评。

2023年6月26日,邹至蕙于补选中胜出成为候任多伦多市长。

大多伦多市简介:

大多伦多市(英语:Municipalit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简称大多市(Metro Toronto 或 Metro),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已取消的行政区划,由旧有的多伦多市及其内圈卫星城镇组成,但这些城镇仍各自保持固有的市镇政府。大多市于1954年脱离约克县(York County)自组地区政府,其行政架构所覆盖的职责较安省辖下的县(county)和区(district)为之广泛,并成了安省政府日后将其他行政区划改组成地区自治体(regional municipality)的先例。

随著安大略省议会通过《1997年多伦多市法令》,大多市及其辖下城镇于1998年合并成新的多伦多市。现多伦多市承袭了大多市的管辖范围:南界为安大略湖、西界为怡陶碧谷溪(Etobicoke Creek)和427号公路、北界为士刁路(Steeles Avenue),东界为红河(Rouge River)。

大多市成立前,旧多伦多市周边皆为约克县辖下的独立村镇,约克县并向这些村镇提供有限度的服务。旧多伦多市从1883年到1912年间陆续吞并多个周边村镇,但部分市民认为扩充市界只会增加市政府的开支,而对纳税人却没有甚么利益可言。市内因此逐渐浮现反对扩充市界的呼声,而旧多伦多市从1912年起也没有再吞并任何周边村镇。

安省保守党籍内阁厅长乔治·亨利(George S. Henry)于1924年提出成立“都会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来管理市和县之间共享的服务,但省政府却没有相应的举动。亨利于1930年成为省长,再于1933年重提成立都会区。然而,随著亨利领导下的保守党于1934年举行的省选中失利,成立都会区的建议亦无疾而终。

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提出动议将多伦多市及其已发展的市郊地带合并,但动议被多伦多市民强烈反对而遭撤回。省府随后成立委员会研究多伦多周边市郊的议题。委员会于1939年9月向省府汇报其结论,指出应对多伦多周边市郊议题的最佳办法是成立“都会县”(metropolitan county)级行政区划。然而,随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委员会的建议在往后数年亦不了了之。

两项因素于1940年代出现了变化:保守党凭著以政府措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政纲于1943年重夺执政地位,而多伦多市亦于同年通过市内首个总体规划大纲。此大纲确认了多伦多地区的未来发展将主要于周边市郊的空地上进行,而规划事务亦应在都会区层面上进行。另一方面,树林山(Forest Hill)议长弗雷德·嘉甸拿(Fred Gardiner)则倡议在多伦多地区进行多项基建项目,为经济增长奠定先基。

省府于1946年通过《规划法案》,规定城市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地方行政区需要成立规划委员会。约克县遂成立了多伦多及市郊规划委员会(Toronto and Suburban Planning Board),由詹姆斯·梅尔(James P. Maher)和嘉甸拿分别出任主席和副主席。委员会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成立一个市郊绿化带、统筹区内的主要干道、以及统一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然而,委员会的其他建议(如建造新桥跨越当河谷和延伸士巴丹拿道)却遭市镇政府反对,令其效率成疑。嘉甸拿于1949年出任委员会主席后致函省长利斯利·弗罗斯特(Leslie Frost),指出只有将市区和市郊合并才能根治问题。多伦多市议会于1950年通过合并市区和市郊,但差不多所有市郊村镇皆反对合并。

安省城镇委员会(Ontario Municipal Board)于1950-51年就此议题进行公听会,并于1953年1月20日发表报告,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方案建议成立两级政府:第一级为都会政府,由都会议会管辖,负责提供区域性服务;固有的城镇政府则保留成为第二级政府。委员会指出部分行政功能需由较贴近民众的低层次政府来处理,因而否决了全面合并的建议。

安大略省议会于1953年4月2日通过《大多伦多市法案》(Metropolitan Toronto Act)成立大多伦多市,而省府则于同月7日宣布委任嘉甸拿为大多市首任主席。嘉甸拿本来仍倾向全面合并方案,但在省长弗罗斯特的游说下同意出任此职。《大多伦多市法案》于1954年生效,位于士刁路(Steeles Avenue)以南的地域脱离约克县并建制成大多伦多市。(约克县馀下位于士刁路以北的地域则于1971年改制成约克区。)

大多伦多市由下列城镇组成:
市:多伦多
镇:新多伦多(New Toronto)、美美高(Mimico)、韦斯顿(Weston)、利西(Leaside)
村:朗布兰治(Long Branch)、史云斯(Swansea)、树林山(Forest Hill)
乡:怡陶碧谷(Etobicoke)、约克(York)、北约克(North York)、东约克(East York)、士嘉(Scarborough)

在大多伦多市议会的早期议席分布中,多伦多市议员(包括多伦多市长)占了当中12席,而大多市馀下的村镇则各占一席。此外,大多市亦在相邻的村镇(如旺市和万锦)拥有规划权力,但这些村镇在大多市议会中却没有发言权。

从嘉甸拿于1953年出任大多市首位主席到他1961年卸任期间,大多市见证了多项基建项目动工以至落成启用。央街地铁线于1954年启用,成为加拿大首条地铁线;布鲁亚-丹佛线则于1960年代初动工。此外,大多市亦兴建了食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耆老出租房屋、以及以嘉甸拿为名的嘉甸拿高速公路。大多市又于1956年将辖下城镇的各支警队合并为一。到嘉甸拿卸任时,大多市人口已从100万上升至160万。

省府于1967年改组大多市,将其辖下的七个小镇和村落并入邻近的城镇:
朗布兰治、新多伦多和美美高并回怡陶碧谷;
韦斯顿并入约克;
利西并入东约克;
史云斯和森林山则并入多伦多。

怡陶碧谷、约克、东约克和士嘉堡则同时从乡(township)改设为市区(borough);除了东约克外,其他市区于往后年间陆续改设为市。

另一方面,大多市议会的议席分布也被改动,市郊地区的议席数目大增,导致议会被多伦多市中心地区主导的局面不再。

随著市郊人口不断增长,到了1990年代,大多市的人口只占整个多伦多都会区(亦即大多伦多地区)约一半,不少市民因此认为大多市的行政架构不能再如以往般有效处理区域性事务。另一方面,安省保守党在1995年省选竞选期间以精简省内行政架构为其中一项政纲,又承诺当选的话会重新审视大多市的架构,并考虑废除此行政区划。

保守党以多数政府姿态上台执政后,于1997年宣布将大多市与其辖下六个市镇合并成新的多伦多市,同时又将部分原属省府范畴的事务和设施下放予新市政府以节省省府的开支(如省级公路伊利沙伯皇后道的部分路段便成为市级的嘉甸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不少市民忧虑合并后的新市政府无法如固有的市镇政府般有效聆听社区诉求,因而反对六市合并。六市于1997年就省府的合并计划举行公投,结果为76%的选票反对此方案。然而,由于加拿大的城镇事务属省政府全权管辖,公投结果对省府并无约束力,省府亦顺利通过《多伦多市法案》进行六市合并。1998年1月1日,六市合并正式落实,新的多伦多市亦告成立。